10秒注册 登录学习提升自我

再谈谈视功能检查的结果分析

本文由梅颖医生著

视功能检查和结果判断是比较困难的,我们前文有视功能诊断结果的参考表格。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,具体的检查结果在参考判断表中都“对不上”,而无法有效诊断。所以很多同学依然纠结于具体结果的判别。这个问题在前文有关视功能检查结果的判断问题提过,现再谈谈我的一些看法:

视功能诊断的判定本身就比较复杂,需要在正确的视功能检查的结果的基础上判断。所以,如果视功能检查的结果不准确,必然导致诊断结果不准确。原因如下:

  1. 验光不准确。所有的视功能检查都是建立在正确的全矫验光基础上的,如果验光都不准确,必然视功能检查结果都不准确。现在很多同学在“配镜处方”而不是“验光处方”的基础上做检查,所以导致视功能检查结果异常。比如,全矫正验光结果是-8.00DS/-1.00DC*180,但由于配镜处方原则的问题,顾客配镜是给-7.50DS的,验光师如果以-7.50DS的基础上做视功能检查,必然会造成异常结果。
  2. 操作不熟练。视功能检查,(调节幅度、BCC、NRA、PRA、隐斜检查等
    )都需要顾客的配合和熟练的操作技巧。不熟练,操作时间长容易导致结果不准确。
  3. 检查顺序。一系列的检查都要避免诱发调节,所以要先做减少调节后做诱发调节的检查。比如,我可以先做NRA再做BCC再做PRA等。否则容易造成检查不准确。
  4. 检查环境。如BCC是要求在昏暗的光线下检查的,但很多验光师没有注意,或验光室本身没有合适的条件,而导致检查结果的误差。

就算有了准确的检查结果,在视功能异常的诊断结果判断上仍然会有很大的难度。我想同学们一开始也不用太纠结于正常的结果判断问题。我们做视功能检查的目的关键在于解决顾客的症状,举个例子说明:

眼科临床医生在门诊经常会遇到眼红、分泌物、畏光等主诉的眼表疾病患者,在疾病初期准确的诊断是很困难的,只能给一些模糊的初步诊断如“结膜炎”。实际上“结膜炎”是有很多分类的,就感染性结膜炎来说,有细菌、病毒、衣原体、真菌等的感染,初期表现可能都是眼红、分泌物、畏光等,角膜、结膜等眼表体征也未必表现。此时,医生会同时给抗细菌和抗病毒的眼液处置。最终,不论是细菌或病毒感染都能得到控制。而如果硬要追求精确的诊断后才处理,(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?是什么细菌感染?什么病毒感染?)则需要做细菌、病毒培养占用大量的时间反而贻误了治疗时机。也就是说,我们有的时候更加关注的是结果的处理、顾客症状的解决而不是诊断的精确性。

依次类推,我们工作中不用太纠结于视功能异常的“精确诊断”,而要重点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。比如:发现调节幅度不足则需要做调节训练;发现调节灵活度异常就做双面镜的训练;发现聚散、隐斜的问题就做相应集合、散开的训练(如聚散球)等。最终,不论诊断结果是否“精确”,顾客的症状得到了解决,视功能得到了改善,视功能检查结果趋于正常,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。

总结有关视功能的检查和诊断:

验光师在工作中先把基础的主观验光做好,不断熟练视功能检查的操作细节。追求“症状”的改善和处理,而不是“精确诊断”!

声明:部分视频图文等资料来源于网络整理-仅供学习使用;对内容的安全合法性不作保证,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,如有误请指正。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搜索